中國援助古巴的淡水魚類養殖項目是2004年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共同確定的16個援古項目之一,由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承擔。項目自2005年開始啟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為古巴培訓了大批養殖技術人才,并向古巴提供了大量漁業物資和技術服務。在援外專家組的努力下,古巴技術人員已熟練掌握了白鰱、花鰱、草魚和胡子鯰等種類的繁育技術,建立了符合古巴特色的養殖模式,使這些“中國魚”成為當地普及消費的品種。援外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我院贏得了榮譽,也為國家贏得了國際聲譽。長江水產研究所葉雄平等援助古巴專家先后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同志的親切接見。
早在2005年3月,我院長江所就派出了以劉寒文為組長的專家組,進行了以理論培訓為主的技術援助工作,在為期兩年的工作中,專家組兢兢業業,開展了大量工作,得到古方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工作結束后,古巴方面提出申請開展第二期項目,并向長江所提出了邀請。在我國政府批準后,長江所于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古巴革命武裝部農牧聯盟下屬的胡安·何塞水產聯合體就池塘養殖高產技術示范、技術培訓,以及魚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水庫捕撈等方面再次開展為期兩年的技術援助工作。
項目針對古巴方面技術力量薄弱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為技術骨干舉辦了專題講座,并同時進行了實地操作演示,通過開展技術傳授、示范操作、理論培訓等方面的工作,挖掘和提高了胡安·何塞當地漁業的生產潛力,成功推廣池塘規模養殖和精細養殖模式。
一、培訓工作精深細透,扎實有效
在技術培訓過程中,專家組除了進行基本培訓外,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有關影視資料,加強直觀學習理解,力求使受訓人員看得懂、理解透、能獨立操作,大大減少了在生產環節中因操作水平不高所造成的損失。同時,專家組還隨團帶去了20份《中國淡水養殖技術規范》的譯本,為胡安·何塞乃至整個古巴提高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建立起中國魚繁育體系
古巴對中國四大家魚統稱為“中國魚”。在專家組赴古巴前,胡安·何塞沒有中國魚規模養殖,僅在2005年一期援助后進行過少量繁殖,并未出現過系統的繁殖培育體系。專家組赴古后,對胡安·何塞現有的中國魚進行了選育并在當年即獲繁殖成功,繁育魚苗2500萬,建立了年產魚苗6000-8000萬尾的親魚庫,初步建立了集繁殖、選育、培育于一體的工作體系,在古巴具有推廣價值和意義。同時,專家組在孵化、育苗、親魚運輸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有效提高了胡安·何塞的漁業生產能力和水平,并對古巴很多地區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經過努力,胡安·何塞地區胡子鯰孵化率上升了十多個百分點,兩年共繁殖胡子鯰魚苗1億4千萬尾,在中國魚孵化過程中建議采取中國模式,有效提高中國魚的受精及孵化率。苗種培育方面,通過專家組兩年來的不懈努力,胡子鯰魚苗成活率提高了24.6%,中國魚育苗成活率也有了質的飛躍,為當地育苗培育工作總結出很多成功經驗。親魚運輸方面,專家組根據當地現有條件,自行研究設計運輸方案,保證親魚運輸成活率達到94%以上,并應當地漁業有關領導要求將有關方法進行了錄制,在今后整理成教學片,將先進經驗在全古巴進行推廣。
三、努力研究建立適合當地漁業發展的養殖模式
專家組在古期間,除進行項目規定的培訓工作外,還根據當地特有條件,努力為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養殖體系打好基礎。其中包括因地制宜建立整套放養模式,并逐步提出和引入搭配養殖、套養等方法;引進規范的操作、管理方法,加強漁業生產的規范化;引入如水泥池塘育魚苗、胡子鯰開口飼料改進等新技術,目前已取得較大成果;評估當地水庫生產能力,為當地政府提供了合理利用水庫資源,加強投放魚苗等合理意見建議。
專家組在古巴期間,以對項目高度負責的態度,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圓滿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古巴政府及當地人民的高度評價與熱烈歡迎。項目中很多成果對當地乃至古巴今后的漁業發展都將起到很大的借鑒作用,項目的圓滿完成也進一步加深了中古兩國人民及政府間的友誼,同時也為我國的科學養魚模式國際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